「放肆奔跑的两只小煤气罐 」
(2000字长文警告,耐心读完,肯定有收获)
不知道你上次「完整」看完一本书是什么时候?
读书、考研、考证,还是通宵肝工作资料?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但我们的耐心却越来越差,稍微看看难点的东西就头疼,不如拿起手机,对着屏幕傻笑刷短视频。
是的,今天我借着《手机大脑》这本书,狠狠批判下「过度」玩手机这个行为,因为沉迷玩手机不仅会让我们变傻,还严重阻碍了我们脱贫致富的道路。
这本书详细阐释了人类各种迷惑行为的根本原因,原来都是刻在基因里的本能冲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你一定会恍然大悟。
比如沉迷手机这件事,主要是我们基因里对新鲜事物的探索欲,换到现在,想满足这种欲望,只需打开各种app,手指上下滑动就能完成,贼简单。
而且在沉迷各种短视频、小说、游戏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得到巨量的“多巴胺”奖励,这些“多巴胺”又催促着我们继续玩,完全停不下来,这个沉迷机制,跟吸D没两样。
至于玩手机是怎么让我们变傻,又阻碍我们脱贫致富的,我解释下底层逻辑。
1/降低做事效率:虽说大脑具备“多线程运行”的能力,但我们的心智带宽却很有限,用人话说,每天我们的注意力很有限,且只能专注做一件事。
估计你有这种体验,上班工作时摸鱼玩手机、聊微信、泡个茶、上个厕所,看似同时做了很多事,但一件事都没做透彻,而且工作进度巨慢。
这是因为当我们切换事情时,注意力无法随叫随到,需要几分钟的转换期才能重新集中,如果切换很频繁,真别想认真做事了。
2/做事心不在焉:当我们沉迷玩手机后,大脑会不断分泌多巴胺,不断提醒我们快点拿起手机看看,因为它D瘾犯了。
哪怕我们把手机静音放在一边,也会忍不住想拿起来看消息、刷东西,上面提到过,这种沉迷机制和吸D一模一样。
别不服气,试想你手机只剩1%电量,或者信号差手机没网络时,你是什么表现,就问你心里慌不慌,估计找充电宝比谁都跑得快。
3/知识体系障碍:要想形成有价值的知识体系,需要深度、长时间吸收知识,然后静下心来仔细思考、整理、分门别类,从而形成稳固的长期记忆。
但这个过程略带痛苦,且需要能量极大,因为我们得做到随时心无杂念、极度专注、深度沉浸才行。
但手机却毁了一切,价值不高的碎片知识和娱乐信息、频繁切换的注意力、不用思考的大脑,连高质量输入都难,更别提打造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而且伴随我们对泛娱乐化内容的沉迷,对枯燥乏味内容的接受程度会不断降低,毕竟,谁不喜欢轻松快乐的活着呢。
4/社交障碍:很多人在网上高谈阔论,聊得飞起,但换到现实里就GG。
而且这个趋势愈发严重,想想我们在和朋友聚餐时,有多少人抱着手机点点点,不是说线上社交不重要,但人是社会性动物,线下社交才是我们生存和开拓的主战场。
比如认识新朋友、应酬、团建、相亲、维护感情等线下活动,才能决定我们生活走向,网上社交看似很爽,但事后却很空虚,且没收益(除非靠线上谋生)。
5/健康危机:这个就不多解释了,这次疫情开放后,我发现父母那一辈人的身体素质反而比我们年轻人好。
仔细想想,意料之中,因为我平时总忍不住玩手机到凌晨2-3点,直到上下眼皮抗不住才睡觉,而且在家躺着吹空调、喝可乐、玩手机,比出门锻炼、散步诱惑高一百倍。
长期不运动,还休息不好,身体素质能好才怪,但这点被很多人忽视了,都觉得无所谓。
好了,关于沉迷手机的影响,我只列举了最关键的5点,至于为什么玩手机会让我们变傻,又阻碍我们脱贫致富的原因,相信大家都猜到了。
1/做事没效率:不管是学习、考证、工作和发展,做事只能「被迫」浮于表面,压根无法深入,但最有价值的部分都在深处。
2/做事心不在焉:天天抱着手机,哪儿心思去专心做事。
3/缺乏知识体系:除开勇气外,高质量的知识体系,是普通人面对阶层固化,唯一可能破局的武器。
4/缺乏关键社交:升职、加薪、遇贵人、感情发展、事业发展,都需要电影的线下社交技巧和感情积攒。
5/身体素质不好:哪怕有再多的野心和欲望,特别想做事,但一旦身体疲软、头晕乏力,那就无奈了。
这5点加起来,足以摧毁我们「原本可以拥有」的更好的生活状态,绝不是危言耸听。
其实我也沉迷过,每天手机使用时间高达10小时以上,但两年开始有意识收敛并改进,书里没说怎么改变,我分享下自己的几个做法。
1/app设置:把app分类,设置为必看(微信读书等 )、多看(得到、樊登读书等)、少看(知乎等)和别看(起点读书、微博等)等文件夹,每天提醒自己要自觉点。
2/卸载或不看:远离低质量内容,比如电影混检、电影解说、营销号、三俗娱乐、哗众取宠等内容,遇到直接划走,或者干脆把某些垃圾app删了,以免自己忍不住点开。
3/早睡及锻炼身体:睡前静音手机,放在离开床较远的桌子上,平时多出门徒步、健身、遛狗,多呼吸下人间烟火气。
4/多参加线下沟通:多陪父母,多和新朋友/老朋友/对象/同事/领导约线下见面,大家面对面聊生活和工作,在现实中积累社交技巧和感情。
做好了这4点,虽然我目前还没大富大贵,但在工作、人际、感情上有了肉眼可见的变化,上楼也不喘气了,关键是,我越来越习惯对枯燥乏味内容的输入和思考,也许这才是我最大的收获。
当然,我不是倡导大家不玩手机,因为这是个人行为,但将来想过什么样的生活,都由自己去取舍。
但我坚信,在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注意力的价值堪比黄金,而手机就是那支慢性毒药。
(能看到这行字的朋友,说明你对枯燥乏味内容的接受程度不低,恭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