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是比技术更硬的“卡脖子”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能接触到的社会生产环节越来越狭小,越来越多的人与生产一线脱节,也就出现了一系列认知误区,这些误区并非想不到,只是形成了“灯下黑”,有意无意的忽略了。
图片
典型误区是对庞大的工业生产失去了必要的认知,觉得一切货物似乎是货架上自动生产出来的,当然每个人都知道这背后需要一条产业链、无数人的共同努力,但往往需要刻意提醒自己。
基于这个误区,就产生了两个很有意思的认知偏差:
一是严重低估了中国这个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全产业链工业国的真实实力,甚至觉得中国都有的,也就没啥了不起的。
但要知道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已经两倍于世界第一国,预计今年将超过整个G7总和,考虑到成本和供应链优势,至少在工业生产领域,已经可以将全球分为两个国家:中国和外国。
二是把虚拟的东西看的太重,但人类终究是物质的,GPT等不可能直接虚空造物。
就拿两个原材料镓和锗来说。
这两种金属,都是用量不多但在先进制造中极为重要的稀有金属,一个很核心的用途就是芯片制造,硅不过是芯片制造的基材,镓、锗等化合物对于28nm以下先进制程的影响极大,直接关系到制造的良品率,镓就有芯片“维生素”称号。
除了芯片制造以外,镓还广泛应用于一切与电源相关的产业和产品中,包括半导体发光材料(LED)、射频器件(5G、国防通讯)、功能合成材料、光伏材料等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氮化镓还是最新一代相控阵雷达的关键材料,不可替代;而锗具备良好的光学特性,在军事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还在航空航天测控、生物医学等领域应用广泛,而在民用领域,凡是需要跟光打交道的都需要用到锗,比如光纤、光伏板等等。
中国的镓、锗储量分别占世界总储量的80%和41%,其他国家也不是没有,但中国真正核心的是工业生产能力,而偏偏这两种金属的提炼都必须依赖一套强大的工业体系,否则就不具备任何成本优势,而市场竞争下,成本就是最大的法宝
其实镓、锗的提炼技术并不复杂,但是中国以外很难大规模生产,除非不计代价,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也是成本,而且往往是最要紧的成本
图片
以镓的提炼来说,技术上确实不难,但难就难在镓的提炼必须要依赖一套强大的工业体系,具体而言就是电解铝产业。
自然界中不存在单独的镓矿,镓是铝土矿的伴生矿,但含量很低,当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铝生产、消费和出口国,铝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60%,是第二名产量的10倍,每年需要大量进口铝土矿,全球铝土矿中镓含量的平均值是百万分之五十,也就是说每20吨铝土矿才能提炼出1公斤镓
铝的生产环节大致为: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再生铝)——铝单质或制品,而镓一般是在氧化铝生产中顺便提取,单独提取镓经济效益极低,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目的只是获得镓,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而又庞大的电解铝产业,这就相当于为了吃一碟醋不仅要包一盘饺子,而为了煮熟饺子还得置办炉灶厨具,为了安置炉灶厨具还得专门建一座厨房。
这跟本来就有厨房、有炉灶厨具、也包了饺子,只是顺带吃碟醋大不一样,好好体会这其中的差别。
以中国的强大工业生产能力,目前全球氧化铝供应处于过剩阶段,就算生产出来也卖不出去,更不可能跟中国比拼价格,总不能把生产出来的氧化铝扔了吧,那基本只能自用,也就是电解铝,而这需要极为庞大、稳定、低廉的电力供应。
山东魏桥铝电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电解铝企业,产能占2021年中国总产能的14.5%,魏桥集团为了解决低价电力问题,自己投资兴建电厂,甚至还曾考虑过核电站,为此魏桥集团与国家电网之间恩恩怨怨几本书都说不完,现在搜索还能看到不少针对魏桥违规自建电站的新闻。
与魏桥类似的,还有信发集团,这个集团最开始也是搞电解铝的,后来为降低成本,开始进入电解铝所需的氯碱行业,产生的副产品氯气用于生产PVC材料,竟然做到了全国前五,仅2023年4月份就已投产40万吨PVC新产能,占同期全国的三分之一。
从魏桥所在城市滨州的用电量就能体会到电解铝对电力需求的恐怖,滨州常住人口还不到400万人,2022年全市用电量高达1225.78亿千瓦时,其中第二产业用电占94.43%,用电量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和苏州,也不过比第一少25%,而上海和苏州的人口规模分别是滨州的6倍和3倍。
有几个国家能撑得起如此庞大的电力供应体系?
更何况,有了足够的电力供应,还要进行产业链建设,筹备一整套完整的供应链体系,还得准备相应的产业工人,为了支撑这套复杂的体系需要完成整个社会生态的构建,这谈何容易。
就算真强行建立新的生产体系,但一个国家能够不惜代价确保的领域终究有限,更多还是要依靠市场。就算真搞成了,最终还是要拼成本,以中国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制造业优势,拼成本怕过谁?
小镇最近买了一块2T的固态硬盘,本以为900多已经很好了,结果到手刚超了价保期,直接降价到500多元,在国产突破之前,哪敢想啊。
其实中国的镓、锗产业也不是天上掉下来了,也经历了漫长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强的发展过程。以氮化镓这一第三代半导体的核心关键材料为例,2019年三安集成建成了国内第一条6英寸氮化镓、砷化镓(GaAs)外延芯片产线并投入量产,次年华润微国内首条6英寸商用SiC晶圆生产线正式量产,从技术和产量上终于追上了国际先进水平,自此从进口转为出口。
当今世界,不可能存在一个没有中国深度参与的供应链体系,相比技术优势,资源、材料、成本这些看起来不引人注目的,才更难突破。
当然说这些不是宣扬盲目的自信,未来还是要好好读《论持久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62473927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