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临近,做了个消费主义的小调研

近期因为一些琐事影响,所以文章分享受到影响,基本晚上8点甚至9点半以后才能开始,导致发文时间基本到了11点。开始太晚难免影响节奏,写简单的没意思,写复杂的太紧张,想请假又不想打破节奏,毕竟偷懒会上瘾的。

目前正根据新情况,尝试调整分享时间和内容,风格和质量不会下降,只是出于时间和精力的妥协,以后大概率会有长有短。

之前小镇分享了一些关于调研的经验心得,宏观数据、整体报告当然要看,汇报座谈也要听,但都代替不了去一线。比如前段时间北京洪水,就有多个相关部门的朋友说一定要去现场看看,哪怕不能到洪灾一线,也要去过水的大桥附近感受一下。

他们并不从事一线工作,更加宏观,去一线看并不是工作必须,但还是想去亲身感受下洪水的破坏力。

别小瞧去一线走一走,这其实很重要,对一件事的了解,掌握客观情况当然是基础,而感性的认知同样重要。如果只看统计报告,容易把人和损失看成纯粹的数字,而亲眼看了洪水的汹涌无情,跟一线救灾、受灾者聊一聊,对内心的触动是看多少报告都无法代替的,潜移默化间就会改变很多事。

然而,一线调研没那么容易。

怎么找到一线?怎么获取信息?怎么避免信息偏差?怎么挤出时间?这些都是问题,不过感谢信息技术的发达,有了一个挺好的辅助工具,那就是社交媒体

关于如何使用抖音这类社交媒体平台进行调研,小镇过去也分享了。比如到一个地方,或者修改定位,连续刷几十条、一百多条,大概就能了解到当地关注什么事情、有什么新东西和问题,然后根据搜索看到的继续深挖,要比直接去一线调研,效率高得多,视频后面的评论,往往有惊喜。

当然这需要对自己的抖音账号进行一定的培养,更加偏向想要了解的领域。

举个例子:

马上就是有一个消费节“七夕”了,突然想了解下消费和礼物的情况,于是花了半个小时快速刷了一轮,总计400个视频,每个视频平均停留时间约为4秒多点(有的视频挺有意思,花费了更多时间),其中直接标注“广告”的视频共91个,属于平台付费推广,这还不包括视频中夹带广告、挂商品链接、软广、商家账号推送等情况,实际直接广告和间接广告占比达到一半左右。

可见短视频平台广告密度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小镇此前也做过几次统计,抖音平台各类广告占比普遍在40%到60%之间,可见对平台而言商业化已经到了极限,必须想办法引入更多流量了,这也是今年抖音平台改革的关键原因。

有一些很有意思的统计:

1、明确强调“七夕”礼物概念的共71个,占比78%。

图片
2、针对女性的为79个,男性8个,无性别区分的4个;其中明确强调“七夕”礼物概念的71个中,针对女性的为68个,男性为3个。
图片
对于三个还能关注到送男性“七夕”礼物的品牌,还是要单独展示下:
图片
3、关于广告品类,共分了14类,其中排前五的分别为:化妆品(51个,占56.04%)、美容仪器(11个,12.08%)、饰品(11个,12.08%)、包(4个,4.4%)、酒(4个,4.4%)。
图片
需要说明下,怀疑推广酒类与小镇画像有关,因为4个广告3个是高度白酒,而且都未强调“七夕”礼物概念;类似的其他未强调“七夕”礼物概念的,显然更符合对小镇的偏好,比如KEEP的年度会员、集壹的五金工具箱。
4、推广品牌,差别很大。
共涉及51个品牌,有38个只出现1次,出现两次以上的有13个品牌,全部为美容、化妆、饰品类,尤其是兰蔻出现了13次、圣罗兰7次,遥遥领先,公关经费很充足。
图片
其实还有很多可以研究的维度,比如推广的广告词,主打“七夕”礼物概念的广告,强调的都是女性主体概念,比如“最懂女人”、“没有女性能够拒绝”、“礼物等于爱情”、“别人有的,自己也要有”,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推广词“直男救星”;即使是3个男性广告,也是从女性视角出发,强调送男性礼物,可以让男性更爱女性。
所有的节日变成消费购物节,都已经习惯了,至于“七夕”在传统习俗上,到底应该送什么、谁送谁就不多说了。以前还写写消费主义、新穷人之类的,现在想法有所改变,何必呢,能开心点、省点麻烦,挺好。
调研统计结果与预想的基本一致,但调研仍然是有意义的。当然多换几个账号,交叉对比,会更加全面,不过本就是突发奇想,就不多花时间了。
上面的方法也可以用在其他方面,比如针对某个热点事件的看法,可以统计相关话题不同态度的数据(观看、点赞、评论),统计评论区不同观点被点赞数等,这都是宝藏,也难怪为相关部门提供舆情服务,收费那么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62473927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