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唐的规定背后,一定有更荒唐的教训

今天看到一个报道,说一名男子2017年在某银行定存5年190万,这名男子病危时在两人见证下录视频立了遗嘱,吩咐由妻子继承,但存款到期后,妻子去银行取款,却被拒绝,最终经法院裁决后,成功将存款取出。
乍一看这件事,似乎有些荒唐,有遗嘱又是妻子,凭什么银行不肯让人取钱,于是咒骂银行的评论多了起来。什么银行想吞了存款、银行都是周扒皮等等,甚至开始攻击整个社会,说银行吞了老百姓的钱去抵债务了,等等。
但慢着。
先别急着愤怒,有没有一种可能,银行不让取钱,实际是为了保护用户财产安全?
先别急着质疑,遗嘱的确说了给妻子,但是一个人能够订立多份遗嘱,按照法定以最后的遗嘱为准,而且一个人的法定继承人有很多,跟配偶同属第一继承顺序的还包括子女和父母。
银行的责任是确保储户资金安全,没有权力更没有能力去对遗嘱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判断,如果贸然把钱给了,那过后又有人拿着新的遗嘱来,怎么办?又或者如何证明这份遗嘱不是被胁迫签下的?
银行也得按国家法律法规执行日常支付结算,不能自己随意松动。能够有权判断遗嘱真实性和有效性的一般就两家,一是本案例中的法院,很可能这也是银行工作人员指路,建议接受遗嘱的妻子去法院走程序;二是公证机构。
法院的判决书和公证机构的继承公证书,才是银行唯二承认的两份证明。
当然考虑到现实情况,这些年也在简化程序、方便群众,比如5万以下的小额法定继承就不需要再去公证了,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有遗嘱那还是得公证或者走法院。
也没必要担心银行吞了钱,经手的工作人员又拿不到钱,银行也不在乎这点资金量,只要银行不倒闭,钱就一直在。
这件事说到这就很清楚了,谈三点:
第一:普法任重道远,情绪化严重。
第二:不懂但就是不肯咨询专业人士,花钱买知识就更不肯了。
现在很多人有个通病,遇到问题问百度、在各种社交媒体留言、问七大姑八大姨,但就是不肯咨询专业人士。比如今天提到的继承问题,这就是很简单的常识,咨询任何一名律师都可以得到明确答案,而且这类咨询因为太简单,并不贵,但就是不肯去问,主要是不想花钱。
但有时候,花小钱得到专业人士的明确答案,这会省很多事,避开很多坑。
第三:媒体传播不负责任,放纵矛盾激化。
传播这个新闻的虽然看上去没造谣,但他们一定知道怎么说能吸引更大流量,有意制造冲突,当然相比有选择的说一部分,已经很好了。
有个想法,应当规定以后再报道这类因为法律等专业规定出现的认知矛盾,媒体尤其官媒,必须说清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定,借案例普法,消除社会矛盾。
当然这样干流量肯定很小,这也是好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62473927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