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解忧?何以破局?
777
•
2023年8月15日 19:25:54
•
投稿
几年前,林毅夫做出判断,认为到2035年前,中国经济仍有每年8%的增长潜力,这一观点颇受质疑,认为是异想天开。
林毅夫做出“8%”的判断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要进行深层次改革,真正形成高标准的市场经济体系,完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等搭架,这并不容易。就拿统一大市场的核心五大生产要素来说,本次改革抓住数据要素,有一个非常现实的考虑就是这是一个全新的要素,尚未形成复杂的利益关系,而国家层面掌握最大限度的权限。
中国经济要想摆脱当前困境,绝不是继续简单的刺激经济等就要放能实现的。房地产到了现在,未来不至于完全放手不管,还是要想办法避免硬着陆,但如果有些人期待会像2008年、2015年那样以房地产为主动力刺激经济,纯粹是痴人说梦,最近总理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就说的很清楚:“进一步保持战略定力”。
这次专家座谈会跟以往很不同,只有曾经推动讨论货币赤字化的刘尚希还算老同志,其他在过去基本不可能出现在这种场合,小镇有一位认识多年的同龄人也是八位专家之一,还是有点惊讶的。
这类座谈会要听专家意见,但更重要的是思考官方的态度,比如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强调的是“回升向好”“巨大的发展韧性”“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前景应当充满信心”,在通稿的最后还对广大专家学者提出期望,有一句话:“多提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仅从这些细节有一个合理思考:官方和市场对于经济形势和未来需要采取的政策,在认识上偏差还是比较大,官方希望尽可能弥合偏差。
之前提到,今年经济增长只定了5%的低目标,全球各个组织哪怕调低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也都认为在5%以上,与往年截然不同,低增长目标就意味着刺激经济的压力没这么大,就可以腾出手来做一些短期受损、长期受益的事情,比如高质量发展。
加杠杆和促改革,从来都不矛盾,一个是短期、一个是长期,只是要分一个轻重缓急,就像在金融监管领域,一定会有两个以上持不同目标的监管部门,比如央行和监管总局。
中国目前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是长期性的、结构性的,不是靠所谓的“神药”就能药到病除,落到具体的经济政策上,一定要想办法找到新的动能。
关于新动能,最近也有一些讨论,比如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清华公管学院原院长江小娟在演讲中提出“中国经济需要泛在新动能,以支撑长期增长”,本周在她的推动下还举办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和治理学术年会”,小镇听了很有收获。
这三个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是令中国逼近林毅夫提出的“8%”的关键,基本达成了共识,但想要实现很不容易。
在过去20多年在教育、科研、产业等持续投入下,中国创新有了长足进步,正在从过去赚快钱的模式走出来,但仍然需要时间和积累。
最关键的是,现在有利于创新的土壤仍远未建立,仍然有很多人期待重新捡起“夜壶”,继续搞简单粗暴的经济刺激,分散了创新力量;产权保护过于薄弱,无论资产还是知识产权都存在短板,很难令企业放手创新。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必然是供远大于求,绝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内光凭国内市场就能消化掉国内的产能,对外开放、与更多国家开展经贸往来极为重要。
但也面临堵点,那就是占据全球多数财富的西方国家,现在与我们的关系进入比较微妙的状态,而与我们亲近或者愿意与我们一同改造世界的国家力量仍然薄弱。全球经济总量占比上,尚未发生根本的力量对比变化,至少未来一段时间,必须想办法维护好同富裕国家的关系,难度也不小,要把握斗争与团结的辨证关系。
说来说去,相对最能为我们自身所控的只有改革,而且改革也能够在创新、开放上提供巨大支撑,而我们过去几十年虽然经济高速发展,但实际是戴着镣铐跳舞,有很多制度的卡点仍在,这些卡点是时候调整了。
按照一位兄长的话,现在我们最需要的是“结构性的制度突破”,就是要打破过去的传统认知,再来一次类似于改革开放的大调整,毕竟相比40年前有很多基础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有些坚持可以调整了。
今天去看了电影《长安三万里》,时长3个小时,但完全没有感觉到,电影故事性很好、酣畅淋漓,强烈推荐。其中有一个细节,电影主角“高适”几次出仕不顺,都选择回归老家耕读,动辄10年。
农村一直是中国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器,总书记多次强调“三农”重要性,“三农”稳,天下安,稳住农业基本盘、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发展,事关国家战略。
而在疫情中,农村又再一次充当了缓冲的作用,众多进城打工者回归农村,起码还有一块地,所以农村改革一向极为慎重,就怕打破了,再也回不去了。
一个典型代表就是农村宅基地,严格限制流动,城市人想要到农村安家立业很难,交易往往是私下约定,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有很多血本无归的案例,严重打击了投资乡村的积极性。
中国古代城乡之间的界限没有那么大,在一定层次以上可以相对自由的流动,比如官员退休后选择回归农村老家,这也把城市里更先进的资源引入到农村,促进了农村发展;但现在随着技术和社会进步,城乡之间的差距极大,而在政策上又限制城市人和资本回流农村,把城乡之间的循环斩去一半。
这么做核心考虑还是耕地和土地安全,非常有必要,但现在客观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比如使用卫星监控耕地使用,通过脱贫攻坚在基层一线完成了系统的基础信息采集,技术上完全可以遏制担心的情况发生。
那么是不是可以适度放开农村宅基地?放开城市资本下乡?
这个领域已经是当下为数不多可以立竿见影带来大机会、大增长的领域。
比如真正构建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和对应的统一规则体系。
能否打破各地社保体系割裂的现状,让劳动者能够更加自由地在全国流动?能否建立全国真正统一的法律适用标准,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都能靠着对法律的正确理解,获得确定性?在与政府相关的经济活动中,能否真正一视同仁?
比如游戏业,过去实际上并不待见,不利于发挥游戏业对经济、技术的带动作用。未来是数字经济时代,数据、算力成为关键,国内已经打起了激烈的算力军备竞赛,抢的就是英伟达的尖端显卡,过去的英伟达一直与游戏挂钩,而现在的英伟达竟然成了通往未来的桥梁,几年前能想到这种发展吗?未来意想不到的只会更多。
总之,不能老是吃止痛药,还是要想办法根本解决,路径已经很清晰了,都不容易,但不能总指望后人去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62473927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