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图 & 乐山绿心公园 」
大家周末好,这几天我看《精要主义》,发现此书就是专门为「瞎忙者」写的,因信息量过大,我打算拆成几篇分享出来。
不知道你是否和我一样,待办事宜越做越多,回了家也是各种破事要忙,健身房没时间去,周末约了聚会又临时放鸽子。
满脑子就一个念头:我需要更多时间,我想做更多事,真希望每天有48小时!
这种体验感很矛盾,因为一方面是我们身心俱疲又想做更多,另一方面现状依旧没太大改变,啥都想做,啥都没做好。
不敢揣测大家,我剖析下自己陷入这个状态的几个原因:
a.选择太多,作为成年人,我全想要。
b.“只要你努力,你就能成功”的毒鸡汤长期洗脑。
c.父母、学校、舆论灌输的“忙碌就是好”的观念。
d.资源匮乏,内卷加剧,急功近利的思想一作祟,忍不住。
精要主义就是要打破这种用忙碌衡量成功的错觉。
该书建议我们多停下来,问自己“这些事情值得我投入时间和精力吗”,去追求“更少,但更好”,而非瞎忙。
关于这个观点,本人这个前奋斗X很有发言权,斗胆结合书中知识和个人经验,我分享6个很实用的心法和做法。
1/正视瓶颈期:像市场变存量、减脂平台期,客观存在,单靠我们加倍努力是无法改变的,如其如此,不如适当躺平,尝试新思路,拿我自己举例。
遭遇市场变存量,我把更多精力用在维护老客户上,而不是加班在各个渠道发广告,转化效果反而好些,还不用加班。
遭遇减脂平台期,我不再减少摄入食物量,因为实在饿得受不了,反而选择增加无氧训练,靠新长的肌肉来增强基础代谢,从而突破瓶颈期。
2/空白时间:不管平时有多忙,每天雷打不动划出固定的空白时间(比如1小时),什么事都不做。
大家可以找个不被人注意的角落,或者干脆把自己关小黑屋,手机静音,专门用来思考、辨别、规划,仅需每天1小时的自我对话,关于事情重要性、如何取舍的答案,都会慢慢浮出心底。
3/态度改变:做取舍时,用“我要大干一场什么”的激动,替代“我要放弃什么”的不舍。
这么一想,虽然本质没有改变,但注意力从失去变成得到,情感也从消极变成积极,很神奇。
4/机会决策:内在进程需要外在标准,面对生活中各种诱惑/机会,进退维谷时,90%法则很有用,即考虑一个对你最重要的决定标准,进行取舍。
比如我的决定标准是,这件事做成的几率,在0-100分之间给每个机会打分,得分率低于90的机会,统统降为0分,直接放弃,不做。
5/工作决策:深入思考工作中的哪些动作最有价值,把它们找出来,再把90%时间梭哈上去,其他事情该丢就丢。
我经常问自己,什么渠道/方式引流最有效,发现最有价值的动作莫过于某书和某众的硬核知识内容发布,索性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这上面,很快便有了源源不断的咨询,相比于以前什么都做,但1个咨询都没,差别确实很大,关键自己还没那么累。
6/写日程表:坚持写日程表,每周末休息时,我会专门花一小时做下一周的工作计划,具体到每天的日程表。
这个动作直接解放了我,我固定了每天的工作时限(比如9小时),当天只考虑做好、做精这几件事,坚决不给自己加戏,除非有很重要的会议或状况。
这个日程表不限于工作,生活、学习、娱乐都能用到这个原则。
总之,虽然目前我在别人看起来“依旧很忙”,但内核完全不同。
因为我逐渐辨别出自己想要什么,该做什么,该放弃什么,在把控好生活节奏的同时,不再那么忙碌,但回报却变多了,空出的时间还能去遛个狗、徒个步、吃吃美食。
总之,要么你自己做出艰难的选择,要么允许别人帮你做决定,并持续不断折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