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天才,更可能是长期训练的产物

所谓的天才,更可能是长期训练的产物

「配图 & 朝阳下的东门大桥 」

重温《刻意练习》,想和大家探讨一个问题:你相信一万小时理论吗?

在任何一个领域,只要投入一万小时,便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仙人,从此走上财富自由、人生巅峰。

对于这个头铁的理论我一直存疑,若真如此,那流水线上工作时长超过一万小时的打螺丝工人多了去了,岂不是个个超越马斯克,火箭都不用,直接机械飞升到火星旅游去了?

该理论副作用还贼大,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只要我坚持够久,就一定能成功”的错觉,结果非但没有精通这个领域,反而因为各种因素状态水平下滑。

问题出在哪儿,《刻意练习》把这点阐释得非常清楚:精通不同领域,所需时间和方法都是无法测量和含糊不清的,不是简单堆砌时间就能实现。

想要真正精通某个领域,找对方法,刻意练习是关键。

简单来讲,不断重复这个闭环即可:制定目标+适当方法+难度适中+大量练习+及时反馈。

在这个的过程中,你对该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的体验不断增多,知道了更多要素和套路,隐约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心理表征”。

有了“心理表征”,你便能举一反三、相互联系、预测未来,像有了高人指引,之后的路该怎么走,会自动浮现于脑海,而不是停留在当下,不断重复。

接下来我分享个人关于刻意练习的实践与心得,虽说讲的是运营,但万法归一,领域通用。

1/选择目标:找到行业中的那些领头羊,研究他们的路径和要素,重点是他们所具备的技能、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找出两者之间的差距。

比如我以后想做知识付费,每天都在研究辉哥、奶爸、鱼堂主、阿猫、明白、奶爸的号,流口水的同时,我看到了差距在哪儿:选题、排版、文风、渠道、产品、引流方式……

找出差距,有针对性进行改进,毕竟市场认可领头羊是有理由的。

2/适当方法:有了目标,见了差距,找到了需要改进的点,接下来疯狂模仿和练习,先缩短差距,再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

怎么模仿和练习,最好的方法当然是他们手把手教,但大家非亲非故,又是赚钱的事儿,不现实,你懂的。

当然,如果他们愿意开课公开说这些,哪怕贵点,而自己资金又充足,咬咬牙买了,这也行。

如果他们不打算公开说这些呢(完全理解),自学呗,毕竟他们也是从小白阶段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我们可以很容易从网上找到各种常见技能的练习方法,形式不限于视频、文档、课程等,比如我作为小白,就得从这些学起:找选题、取标题、搜集整理素材、搭建文章结构…….

但我们在学的时候可能发现:这些“大众化”的方法,和我们想要的有差距,或者没那么实用,更多停留在表面,只讲术,没提道。

没关系,能帮助我们入门就够了,否则连模仿都不知道怎么下手。

接下来依旧盯紧那些领头羊,再次对比差距在哪儿,慢慢琢磨改进方法,不断缩小差距,此时因为你有了基本认知,不管是找资料还是买课,判断会更加精准且具备针对性。

过程可能有点痛苦,但能逐渐挖掘出最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在接近行业平均水平的同时,还会察觉最适合自己走的方向(差异化)。

3/难度适中:这点不多说,有个概念叫做“甜蜜点”,就是刚好你觉得有点累,但是又能承受,成就感大于痛苦的那个点,保持这个练习节奏。

千万别一上来就用领头羊的标准要求自己。

我曾经想过模仿辉哥,事实证明,其内容精炼程度和思考深度是模仿不来的,自己再写出来,完全变形,徒增烦恼,还不如踏实努力,超过昨天的自己就够了(强行安慰自己)。

4/大量练习:耐住寂寞,反复大量去练习,“边干边学”,哪怕当下无反馈,这样做两个好处。

第一,干了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该怎么改进,而不是永远停留在想象中,

第二,会暴露出自己的弱点在哪儿,聚焦更多精力在这个点上,开动小脑袋,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黑猫白猫,能抓耗子的猫就是好猫。

5/及时反馈:自嗨也好,练习也罢,总得有个参照物,才能知道自己有没有进步。

写公众号的看阅读量、做短视频的看播放量、搞直播看带货量、做私域看活动参与人数、做投放的看点击率……

找到反馈标准后,建议大家把周期稍微拉长点,比如一周或半月,因为一天两天可能没啥变化,还容易把自己心态带崩,周期拉长,反馈变化反而更明显。

此外,我们还可以各种加群,找到那些和我们有相同兴趣/爱好/目标的同行者,通过他们的评价和反馈进行二次纠偏,同样可以达到刻意练习的目的。

通过上面这个闭环,我熬过最难熬的初期,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心理表征”,对我本身工作和自媒体的帮助都很大,尤其是工作,这种类似“经验或直觉”的体验很微妙,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过。

对了,不是所有领域都适合运用刻意练习原则,比如篮球(身高)、家境(出身)、歌星(嗓子)、主播(颜值)等老天爷赏饭吃的领域就不适合。

但对于我们肉眼能看到的绝大部分领域,都能用到刻意练习的原则去深入并精通。

因为学校给了我们知识,再想怎么运用,这是传统思维;而刻意练习让我们先聚焦目标,再想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反过来我们需要怎么做,这是逆向思维,效果当然不同(虽说有点累)。

回归主题,抛开一万小时理论,我更相信所谓的天才,并不是想象中的“天赋异禀”,更可能是长期训练的产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62473927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